|
清远日报
作者:刘英杰
■古今谈
■刘英杰(阳山)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省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我国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韩愈一生多次被贬,而他第一次被贬地就是阳山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职责是谏正皇帝和弹劾百官。他写了一份《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揭露当时京兆尹李实隐瞒关中大旱、黎民大饥而且继续横征暴敛的事实,请皇帝免徭赋、解民困,因而得罪当时权贵,同年十二月被贬为阳山县令。
从繁华的京师被贬到荒蛮的阳山,韩愈遭遇的落差极大,处境困窘。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一诗中写道:“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亻黾俛不回顾,行行谐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长安到阳山,相距三千八百多里,直至贞元二十年(804年)仲春二月才抵达阳山。而当时的阳山以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呢?韩愈在《送区册序》中写道:“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就在这极端贫穷、恶劣的环境中,韩愈在阳山就任了一年零二个月,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五月间,朝廷大赦后才离开阳山赴江陵新任。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韩愈并没有气馁、消沉。他关心民瘼,易草昧而文明之。他教民以礼义,把中原先进文明带到了阳山,使阳山民俗焕然一新;他教民稼穑,传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一改阳山靠狩猎、刀耕火种的陋习,开发了阳山的经济;他廉洁公正、剪除盗贼,使阳山人民安居乐业;他结交文士,游读于山水之间,写出一大批赞美阳山秀丽景色的诗篇,使阳山闻名于天下。因而新唐书《韩愈传》说韩愈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不仅如此,经过阳山的磨砺、湟水的洗礼,加之读书的启迪,勤政的实践,令韩愈不断调整心态,强化意志,让他的精神世界进入正脉主流,从而树立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坚强不屈的性格,为以后推行他的儒学道统,创出辉煌文学成就以至卓越的行政业绩等光辉一生打下了基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清华先生说:“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造就了韩愈。”韩愈在阳山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写下了6篇文章和23首诗,留下了“鸢飞鱼跃”、“千岩表”及其铭语、《远览》诗四款遗墨,至今仍保存在阳山县城贤令山中的石壁上,极为珍贵。历代文人墨客在阳山写的景韩诗文过百,大都镌刻在贤令山石壁中,蔚为壮观。
本“拓片集”的拓片,是1979年由阳山县文化界人士从一个居民家的楼上抢救出来的,这个居民叫曹吉,他独自在贤令山上把不少摩崖石刻拓印下来,藏在家中,去世后,就弃置在居屋厨房的楼上。后来,文化界人士在他儿媳的口中得知有这批拓片,马上用一台新的华南牌缝纫机把拓片换回来,还赠给她一些奖金。如果不是此次发现,很可能已全部付之一炬。阳山县博物馆将这些拓片珍藏到2005年“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韩愈离任阳山1200周年纪念会”在阳山召开前夕,才将其整理布展于阳山韩愈纪念馆与世人见面。不少专家、学者参观后认为,这些拓片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建议以阳山韩愈研究会的名义编篡成书,加上释文,付梓出版发行,供广大韩学爱好者研究。
为此,我们将此书命名为《阳山县韩愈遗墨历代景韩诗石刻拓片集》。全书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韩愈在阳山的遗墨石刻拓片,其中包括两帧在全国未有发现过的韩愈碑刻像拓片。二是历代文人在阳山写的景韩诗、文石刻拓片,其中包括幸存的明代《昌黎公两松亭图》碑刻拓片。景韩诗石刻拓片最早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邑庠生毛锦的《读书台》诗,距今已而有520多年。三是当代书法家到阳山留下的仰韩墨宝。对每帧拓片我们都进行了校勘。有些无法辨认的字,以“□”代替。本集编篡粗疏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该书已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