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山县城出发,进山的路穿梭在山与山之间的低谷之处,蜿蜒崎岖。在山间疾驰,清冽的空气中弥漫淡淡松香,沿着乡道,拨开一座座山峰的阻隔,来到秤架。
据有关史料记载:秤架因古代商人在墟埠榕树下架起杠杆大秤收购各种物资进行商贸活动而得名。据旧志,秤架圩原名牛子营埠,在陶江坑水西,后迁至水东,改今名。乡政府驻地原在大陂旧圩,1974年迁至大陂沙岗(现址)。
重峦叠嶂,秤架瑶族乡的村民们聚居在群山怀抱中,前后的山峰均1000米左右,陡峭如一面面高墙,将乡民隔绝于尘世之外。眺望远处,一片白皑皑的浓雾从山的那一头倾泻过来,在山谷中弥漫,使得两旁景色变得朦胧,高耸的山崖像包裹着一层薄纱的少女,时隐时现。
秤架乡民,靠山吃山。秤架村的500亩白芨也是今年刚刚种下,霜冻刚过,白芨苗成片枯萎,冬天过后,叶芽又将成片冒出,原来三片叶子将长成九片,到春天,葱葱郁郁的白芨铺遍山坡,各种颜色的白芨花点缀其中,黄的、白的、红的……
白芨种植周期要5至6年,有消炎止血、消肿生肌之效,是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喜生长于山腹及崖顶附近,秤架的山地正是白芨所需要的环境。
走地鸡、云雾茶、灵芝、冬菇、木耳、笋干、生姜……乡民们充分利用山区的气候、生态、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面积超过4万亩。毛平村的200多亩生姜在山坡上长势喜人,今年姜价上涨,为姜农们带来丰收。
秤架河水在山间流淌而过,更添增了灵秀之气。水源从广东第一峰"石坑崆"上来,也给秤架乡带来"小水电明珠"之称。
"咔嚓,咔嚓,咔嚓……"许多水电站隐身在山脚下,阻隔或分流了秤架河,机器运作的声音节奏明快,打破了山间的寂静,也输送了阳山县6成左右的电力。秤架乡已开发建成水电站60座,小水电资源达13.5万千瓦,水电资源占阳山县6成左右。
广东第一峰"石坑崆",海拔1902.3米。相传,很久以前,石韮岭顶光秃秃的不长草木,顶上有一棋盘,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都有两位神仙下凡博弈,有一次神仙甲悔棋,神仙乙不让,互相争吵,悔棋者不悦,又无理可说,遂拔下身上的一撮汗毛丢之,赌气说:"今后不再与你博弈"。次年山上长出了许多野韮菜和草木。当地老百姓说,饥荒时人们便上山采摘野韮菜充饥,但凡有人采摘野韮菜,即使是晴空万里,也会带来一场雨水,于是采摘野韮菜便成了当地百姓求雨的一种方法。
第一峰山脚下的太平洞,是瑶胞们最初居住的地方。相传,李闯王的大儿子李太平曾居住于此,李太平的夫人得了"背花"的疑难杂症,瑶族乡亲用土办法帮其夫人治好了病。为感谢瑶族乡亲,李太平用地图画了一大块地给瑶胞,并下令不准别人入侵。太平洞因此得名,瑶胞们认为太平洞人少地多,要感谢李太平的恩赐。
几缕烟雾零零散散从田间袅袅升起,烧麦秆气味弥漫在乡间小路。放牛的瑶族乡亲,用树叶吹出一首首清脆动听的山歌;田间嬉戏声像是瑶语,听起来比汉语的发音更复杂,作为瑶族风俗,这是秤架瑶族乡亲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唯一存证。
秤架名片
秤架瑶族乡位于阳山县西北部,距县城49公里,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东邻韶关市乳源县洛阳镇,南与江英、岭背镇交界,西与连州接壤,北与湖南省宜章县莽山乡交界。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乡居住着汉、瑶、满、壮、畲等民族,其中瑶族人口4738人,占全乡总人口27.05%。
秤架瑶族乡山清水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县首个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农业部等联合授予"中国绿色名乡"的乡镇。
该乡属高寒山区,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全乡平均海拔583米。广东第一峰--石坑崆(1902.3米)位于本乡境内。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建成水电站60座,被誉为"小水电明珠"。土特产主要有山地鸡、云雾茶、灵芝、冬菇、木耳、笋干、生姜等。
该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4℃,昼夜温差大。资料来源:阳山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