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阳山纪事 查看内容

阳山县客家发展史初探

发布时间:2016-12-5 11:48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16005| 评论: 0 |来自: 梧桐子网

摘要 : 一、阳山概况 阳山县,今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山区,面积3418平方公里,人口53万。概括地说,阳山地处广东屋脊,南岭万山丛中,连江一水中流,八山一水一分田,属喀斯特岩溶山区。古人云,“扃钥南北,襟带百蛮”,“崇 ...

   一、阳山概况
   阳山县,今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山区,面积3418平方公里,人口53万。概括地说,阳山地处广东屋脊,南岭万山丛中,连江一水中流,八山一水一分田,属喀斯特岩溶山区。古人云,“扃钥南北,襟带百蛮”,“崇冈激滩,最为险要,据江海上游,为楚粤门户”。
   文献与考古表明,先秦境内有古越人。秦征岭南,于境内设阳山关。秦末,南海尉赵 佗占阳山关等而建立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破关灭南越,始置阳山县。是故,阳山是广东最早建置县之一。秦汉以来,历代有军队进驻。久之, 成为土著。南北朝,莫徭迁入。宋代,排瑶迁入。元朝,瑶区延至珠江三角洲。明代,过山瑶迁入。今乡村祠庙多祭盘古,说明瑶族曾是主要居民。旧志云“(县 民)多他邑流寓,利则蝇营,害则鸟散,不能为久远计”。现在,宋代以前汉人已消失。明初,进驻汉族军后裔,今为阳山最早的土著居民。清中叶,客家人迁入。 今县内居民,瑶族占0.6%,广府族群占60%,客家族群占40%弱。
   今县内汉族,以方言而论,分为广府族群与客家族群。广府族群,从珠江三角洲、福建、南京等地迁入,讲粤语、或军声,客家人称之“本地人”。客家族群, 从嘉应州(今梅州市)、惠州、韶州(今韶关市)等地迁入,讲客家话,本地人称之“客家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连江沿岸及其支流同冠水、七拱水、青莲水一带, 高山山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连江支流同冠水、七拱水、青莲水沿岸丘陵,及县内周边低矮山区。
   二、客家族群迁入
   清朝“康乾盛世”期间,社会安定,人口滋长,客家原居地人多地少成为迁徙粤北山区阳 山县的原因。乾隆年间,嘉应州松源保珠玉坑国学生吴增先(1719~1814),虑及“原乡珠玉坑人稠地窄,服食维难……遂携父兄三人至阳山七拱圩经营生 意”,后择寨岗乡湾角村定居。嘉庆年间,兴宁县黄陂双下村吴光伯“感原居址地窄人多......肩挑营谋”,迁黎埠乡糖寮下定居。此外,有些客家人是先迁 粤西而迫于“土客之争”而转迁阳山的。从迁出地、入住地来看,嘉应州、惠州等粤东客家姓氏,多迁入阳山县黎埠、寨岗等乡村;韶州等粤北客家姓氏,多迁入阳 山县七拱等乡村。迁入阳山的客家人,大致有三类:一是卖力开荒、佣工的农民,二是小本经营的小商贩,三是教书先生。极少数人为了生存而进入瑶山,成为了瑶族。
   三、客家占地主
   清朝乾隆年间以来,一批批客家人陆续迁入阳山。嘉庆廿五年(1820)陆向荣任阳山知 县,当时“阳邑地广人稀,土著小民怠于耕凿”。是时,阳山县土地分别属于官府、本地宗族、寺庙的公产,或是本地人的私产。初来乍到的客家人,是没有一寸土 地的。那么,客家人获取土地呢?一是开垦荒地,知县陆向荣说“凡山场可以用工开垦者,悉听惠、嘉等处客民耕管,获利自甘,穷苦而莫与争”。二是与本地人联 姻攀亲,得到赠送的土地。三是通过出卖劳动力、做生意而积聚钱财,购买土地。至民国末年,客家丘汝相、刘崇荣等家族已拥有千亩以上田地。
勤劳节俭的客家族群,得到土地之后,修建房屋,开设店铺,经营商贸,落地生根。
  (一)精耕细作,提高阳山农业生产水平,利于客家人落地生根。
清朝初年,县境地多人少,缺乏劳力,土 地多是一年一熟的粗放生产方式,甚至是二年一耕、三年一耕的轮耕方式。客家人迁入阳山后,多选在山下、水边的土地上开垦耕地,居住生产。从地少人多原居地 迁来的客家人,带来精耕细作的先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在土地上进行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阳山农业经济的发展。同 时,减轻与本地人之间的土地矛盾、族群矛盾,有利于客家人的安居乐业。
  (二)平定战乱,抗日救亡,著有军功,巩固客家人的基础。
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直到民国,粤北山区陷入百年动荡的乱世。经历长期流离迁徙、客居异地而形成注重习武自卫的客家人,不惜身家性命,积极投身保家卫乡、平定战乱、反抗入侵的安邦定国运动之中。
咸丰至同冶初年的十多年中,借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名义而趁火打劫的各路匪贼,经常出没阳山城乡,掳掠妇女财物。当时,久为地主的本地人习惯坐享其成 而丧失战斗力,难以抵挡匪贼的进攻,阳山县城也陷入贼手。初来阳山的客家人,为了保卫千辛万苦得来的田地房屋产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募集乡勇,组建白 虎、通儒乡团,抵抗匪贼。尤其是黎埠、寨岗客家人为主力的“白虎团”,协助官军收复阳山县城,解连州城围,救援三江城,生擒翼王石达开猛将李福祐,名震粤北。
   农民缪胜入伍后,远赴江南。南京战役中,于乱军中力救七皇叔,得到咸丰皇帝赏识。调入京城,执掌御林军,赏穿黄马褂。出任梧州副将、汀州总兵,官至一品记名提督、建威将军。
黄相奎,纵横粤北、粤东、粤西、海南岛,英勇善战,著有战绩,历任琼州游击、肇庆水师参将、连州三江协副将,官至二品武显将军。
民国时期,阳山有黄埔军校生近三十人。东征北伐,前仆后继,著有战线。抗日战场上,陈见田于清远、从化,屡败日寇,官至中将副军长。李及兰驰骋中原, 参加武汉、随枣、枣宜、鄂西会战,历任军长、总司令,官至国防部参谋次长。孙中山卫士邱士发,致力培养军事人才,历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副校长等职,官至国 防部总务处中将处长。薛广奋战淞沪,浴血长沙,著有战功,因伤去世,追赠中将。陈国祯转战粤北、粤东战场,屡建奇功,官至中将军长。
   百年乱世,无论平定匪乱,抗日救亡,都有阳山客家人的身影。百年阳山县籍将军,全是客家人。先有放牛郎黄相奎,耕田农民缪胜,后有黄埔军校的李及兰、 薛广等人。既有黄相奎、黄鸿猷父子将军,也有陈见田、陈国祯叔侄将军。凭借客家将军的功勋势力,客家人在阳山县牢牢地站稳了脚根。
  (三)兴文重教,人才辈出,促进阳山文教事业发展。
   阳山客家人为鼓励子女读书上进,常说“只要读得好书,拆屋卖樑也要供你读”,以表家长的决心。初到阳山的客家人,大宗族必办私塾,小宗族则联合办学,竭力培植子孙。此外,客家人带来优秀的教师,也起到重 要作用。道光晚期,会试第一的客家才子杨懋建,晚年主讲阳山县城韩山书院。客家人兴文重教的成就,知县陆向荣也不得不佩服,“获售者半系惠、嘉客寄籍子 弟”。此外,客家人热心公益办学。客籍丘自新等捐资重修县城学宫、通儒社学等。寨岗乡凤鸣社学、黎埠乡志树文社,均为客家创建。
   晚清民国,阳山客家人,除了武将之外,文才也辈出。阳山唯一进士郑士超是客家人,十名举人中客家占一半,民国中专大学生以客家人居多。
   郑士超(1755~1808),字卓仁,号贯亭。祖籍福建永定,徙台湾。少时随祖父迁阳山县通儒乡(今七拱)。家贫有志,读书失牛,载入史传。在客家 富绅丘汝相资助下,赴京考试。再试乾隆六十年恩科,高中第六名进士。初,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清廉正直,时称“工部三君子”。后任浙江、广西、河 南道监察御史,直言不阿,誉为“台中二凤”。
   民国时期的黎埠乡,客家宗族热衷于合族支持子弟远赴省城广州求学,培育有理想有学识的高级人才。最有名的是陈见田将军家族,初有七名秀才,后有六人毕 业于黄埔军校,成为一门“黄埔世家”,又留学日本一人,中山大学毕业一人,后官至军长、副军长二人,省参议员一人,县长三人,厅级干部一人。后来有的迁台 湾,后裔有多人留学硕士,为教授、总工程师。抗战末期,南洋李鑫林父子首捐廿万斤稻谷,联合客家乡贤,创建县内最早的私立虎岗中学,为今黎埠中学前身。民 国时期,黎埠乡培育了数十名大中专学生,居全县之首。客家人使同冠水流域摆脱了千年荒乱,提升为连阳地区的四大文化区之一。
阳山客家人才多出在富有家族,又集中在黎埠、七拱两乡。七拱乡丘汝相家族,晚清有一名举人,三十多名秀才,民国中专以上学生十多人,孙中山卫士七人, 今有硕士、博士与教授、高级工程师近十多人。黎埠乡刘崇荣家族,阳山第二代有二名秀才,第三代有大学中专生十多人,后迁台湾而散居美国、英国等七国,今其 家族二百多人出了十二个博士。
  (四)苦心经营,善于经营,搞活阳山县城乡经济。
   初到阳山的客家人,除了开荒租佣工之外,有的经营小 本生意,谋求生存立足。初时,本钱有限,多做穿村过乡的小商贩,或进入本地人不愿去的瑶山,进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逐渐积累财富之后,开始扩大经营,在墟市设商号。或者开油榨,办糖寮,挖煤采矿等,扩大投资规模,进行多种经营。或者购入土地,推广种植甘蔗、花生、苎麻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梅 县陈采堂初到黎埠,卖力糊口,后贩米、酿酒、养猪,赚取钱财。同治初年,开设捷成商号。经营油榨、糖寮,兼营开矿,而富甲一方。兴宁刘崇荣初来黎埠,雇工 谋生。勤劳节俭,略有节余,贩谷赚糠,养猪出卖。同治年间,蒸酒、磨豆腐、开油榨。从本村、本乡远昌商号,到连州远昌商号,清远火柴厂、远昌商行,广州远 丰商行。经营食盐、粮油、杂货、洋货等,承包寨岗、连州的屠捐,仅油榨就开廿八条。财势之大,能够操纵黎埠、寨岗市场物价。经过四代百年营造,最终刘崇荣 家族成为县内第一商家。
   阳山县的墟场,都是本地广府人开设。随着客家人的到来,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善于经营,兴旺了墟场,促进阳山城乡商贸经济。
   在阳山县,除了本地、广府商人密集的连江沿岸青莲、水口、阳城、小江等墟场,客家人逐渐掌控黎埠、寨岗、七拱、秤架、黄坌、太平、大崀等墟场的商贸交 易。最明显的标志是客家人掌控的墟场都通行客家话,甚至连本地人、瑶人也会讲客家话进行交易。在黎埠墟,客家杨氏家族开了十多个商铺,人们夸张地说“杨半 街”。
   客家人致富之后,热衷于家乡建设。客家聚集地区的路桥、渡津、凉亭、义冢、善堂等,多是客家人倡修。原由本地人创建的乡村庙宇,客家人也热心倡修。
  (五)客家围屋,为阳山县最有代表性民居
   阳山现存大型民居,以客家人的石角围屋、昆盛围屋、学发公祠等为代表。
   石角围屋,为邱氏宗族于清嘉道年间修建。有围城、祠堂、镬耳屋、围屋、庙宇等组成,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罕见的镬耳式客家围屋,既有广府镬耳屋的高贵气派,又有客家围屋注重防卫的特点。1996年,被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近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昆盛围屋,前半部呈四方形,后半部呈半月形,有7天井、3天街、108间房。杨氏宗族历7代、延续140多年才建成。
   学发公祠,为南洋巨富朱海均修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前为砖木结构客家围屋,后是钢筋混凝土四层洋楼。末代榜眼朱汝珍“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 江数府州所未有”,亲书十多楹门联。还有民国政要陈济棠、余汉谋、李汉魂题写的匾联。抗战末期,一度为黄埔中正中学的校址。
   东观别墅,是县内中唯一现存的别墅,又是府第式客家围屋,为黄鸿猷将军子孙修建,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革”期间,一度为广东省档案馆库房。
   信善楼,为南洋富商李谨初修建。主体建筑呈“田”字形,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是李氏父子创办私立虎岗中学的校址。门窗外饰及其上下二层贯通回廊为西洋风格,檐樑、柱屏为传统嵌金木雕。
   四、结语
   综合上述,阳山客家人生存发展途径,主要有三条:(一)崇尚武功,不怕牺牲,放牛郎,黄埔 生,皆为将军之才;(二)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穷乡僻壤有致富“金山”;(三)穷而读书,富也读书,读书儿郎多成安邦治国的栋梁。作为迟来阳山的客家人, 为了生存繁衍、落地生根,不惜血汗,努力打拼,摆脱“无地、无钱、无权”的弱势,逐渐“有地、有钱、有权”兼“有才”,成为能够左右阳山军政、经济、文化 的强势族群,实现“客家占地主”的奇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