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坌,因黄土聚集而得名。黄坌镇是全国著名的坚守高陂108天战斗所在地,也是阳山第一位中共党员的诞生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让黄坌深深刻上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
一
1949年8月,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盘踞在阳山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纠集兵力向革命老区发动疯狂清剿。黄坌镇高陂村是连江支队司令部的驻地,成为国民党军队清剿的重点地区。
当年,高陂村民兵和群众在被敌重重封锁围困的情况下,在村中坚持战斗108天,以土枪土炮成功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歼敌60余人。此役大灭敌人威风,阳山人民士气昂扬迎接南下大军,彻底消灭敌人,尔后全面解放阳山。
解放后,高陂村选派民兵代表出席了1950年9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称号和勋章。
村中老人说起当年的战斗场景,仍异常激动。
历经65年的风雨冲刷,当年高陂民兵战斗时所用的炮楼只剩下几面孤独的墙体,藤条、灌木蔓延墙上,墙体上裸露的黄土和卵石结构仍显厚实,墙上的炮眼和弹孔依然清晰可见。残垣断壁的炮楼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掩映于草木丛中。
坚守高陂108天战斗纪念碑,静谧地矗立在高陂村山脚,苍松翠柏分立两旁。不远处,从上而下的溪涧潺潺而去,昼夜不舍。
高陂村中两层半的小洋楼随处可见,部分外出务工或经营生意的村民已买上了小汽车。
二
关于黄坌的得名,有当地人说古代一位皇帝曾安葬于此,故取谐音“皇坟”而来,但这一说法至今尚未得到史料的佐证。
黄坌镇以南岭山脉大东山为屏障,山险、林秀、水清、石奇,风景宜人。
源于大东山南麓的山涧泉水汇聚成的高陂河、雷村河交汇于墟镇,形成清澈见底的黄坌河。河流间,随处可闻叮咚的泉水声,随处可见鸭子水中游、童耋溪边嬉之景。
黄坌镇的乡间道路,蜿蜒曲折,路旁毛竹夹道,漫山遍野杉树成林,满目葱绿。
山上,有东岳庙、盘古庙等古迹,另有造纸、炼铁遗址,是探寻历史的好去处。
黄坌人勤劳、纯朴,利用当地良好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种植了杉树、毛竹、油茶、反季节蔬菜、枇杷等作物,发展猪、牛、羊、甲鱼等养殖,办起了竹器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建起了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枇杷基地、油茶疏残林改造示范基地。
墟日,农民把自家产的竹笋、家禽等土特产品挑到镇上摆卖,一时间,小街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黄坌还是阳山第一位中共党员陈枫的出生地。陈枫1938年入党并在阳山县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阳山县支部”。新中国成立后,陈枫历任中国驻阿富汗、布隆迪、冰岛、毛里求斯大使。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唐海浪
通讯员黄静谊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唐海浪
黄坌名片
黄坌镇位于阳山县北部,距离县城35公里,国道323线从东南向西北横贯全境,是革命老区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27个村小组,总人口16000人,农业人口14827人。
黄坌镇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水力、林木等有很大开发潜力。高陂35平方公里矿产区有着丰富的煤炭、铅锌、锡、铜、铁、钨、绿柱石、水晶、瓷砂等矿藏和大理石、石灰石。全镇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有9305千瓦,还有近4000千瓦的水电资源待开发利用。林地面积22.8万亩,木材储量66万立方米,可伐量35万立方米。主要特产有沙田柚、竹笋、生姜、绿茶、油茶等。
镇内旅游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有高陂思源室、纪念碑等红色旅游,还有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项目大东山风景区,区内山谷风光绮丽,适宜以生态游开发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