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7|回复: 0

湿热季节,儿童保健防“传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14: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我省已经进入炎热多雨的季节,从而为各种病毒、细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合的条件,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的小高峰相继杀到;由于目前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大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儿科门诊咳嗽患儿更是人满为患……今年的“六一”适逢端午小长假,孩子无论是出游还是呆在家里,作为家长都要做足防范措施,让孩子过个健康快乐的节日才是最重要的。
    手足口病迎来高发季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此时的广东已进入手足口病年度高发期,来自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信息显示,近期广东手足口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数比去年同期增多。专家提醒,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喷嚏的飞沫,被污染的玩具、游乐器具等物品都可成为传染源。家长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游玩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在密闭人多环境中的活动。
    今年重症患儿增多
    4月份开始,我省就进入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谭小华介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症,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谭小华介绍,相关资料显示,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及以下婴幼儿,农村或偏远地区患儿进展为重症的风险较大;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有多种,其中EV71型引起重症及死亡的比例要高于其它型别,而2014年以EV71型为多见。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杨京华谈到,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病程约5~10天后,多数可自愈,经过良好治疗的,预后良好。
    炎热多雨为病毒繁殖提供温床
    天气是引起手足口病高发的一个原因。“5月-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湿度大温度高的环境适于病毒生存,并大量繁殖,导致患病人数大幅增加。”南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孙树梅指出,最近广东大部分地区连续多日暴雨,加上天气闷热,成为出现发病小高峰的重要因素。
    不过同时,孙树梅指出,临床研究显示,通常病毒性疾病,尤其是没有疫苗的,每过几年都有一个发病小高峰,这算是个自然规律,今年的手足口病也未显示出病毒变异,所以发病率增加也在可控范围内,家长不必太过恐慌。就目前患者集中在幼儿园的情况看,孙树梅说,幼儿园的预防措施还应加强。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最重要
    据记者了解,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上市,EV71型病毒灭火疫苗虽已研制出来,但也未正式上市。而且由于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传播。杨京华表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预防的最好措施还是注意个人卫生,家长要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同时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孩子喝生水;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勤剪指甲、勤洗手,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里要经常通风;多晒太阳、家居物品如衣被等要勤曝晒以达到有效消灭病菌;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保持抵抗力。如果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而且出现持续高热难退、精神疲倦、呕吐、头痛、频繁惊跳或肢体抖动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需要隔离,防止传染他人。
    ○特别提醒
    重症患儿应及时就医
    如果手足口病的孩子出现下列情况就是提示有危重症可能,应及时就医:
    1.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者嗜睡;
    2.频繁惊跳或肢体抖动;
    3.肢体无力、瘫痪;
    4.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冰凉、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
    5.呼吸困难、频率明显加快或减慢,呼吸变浅、节律不规则等;
    6.高热(体温大于39℃)持续不退超过4小时,即使服用退热药并做好物理降温仍效果欠佳。此外年龄小于3岁的孩子,由于病情容易变化,如果出现流口水、不愿进食、手足及臀部皮疹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通讯员 吴剑鹏 宋莉萍
    咳嗽宝宝熬成“老病号”
    “六一”儿童节临近,很多父母早早就安排了节日当天的“亲子活动”计划,然而,由于目前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大等因素的影响,宝宝一旦咳嗽不止,让亲子活动计划大打折扣。近期儿科门诊咳嗽患儿增多,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反复咳嗽的“老病号”。
    广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江文辉教授提醒,咳嗽的成因和症状十分复杂,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有痰咳嗽就是由于痰液刺激呼吸道而引发,如此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考虑止咳的话,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避开大家对咳嗽的误区,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摆脱咳嗽的“纠缠不清”。
    误区一:错误认识咳嗽“元凶”
    现在天气忽冷忽热,孩子最容易咳嗽,试了不少方法效果都不明显,这可急坏了不少父母,到底怎样才能有效治咳嗽呢?
    对此,江文辉主任表示,其实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通过咳嗽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呼吸道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是有益的动作。要有效对治咳嗽,就必须先揪出潜伏在咳嗽背后的真正的“元凶”——粘附在体内的痰液,这是因为痰液里有很多蛋白质成分,一旦粘附细菌,痰液就成了很好的培养基,使细菌得以快速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即继发感染。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导致,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而干咳也有可能转变为湿咳,也就是有痰咳嗽。而且,痰液的颜色、浓稠程度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咳嗽严重程度,因此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咳出痰液的具体情况并描述给医生,以便于医生制定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误区二:错把止咳当成治疗目的
    “医生,我儿子咳嗽2周了,用了止咳药但为什么病情仍然未有起色呢?”多多妈妈为了3岁的多多已经第二次跑医院了。其实像多多妈妈这样的80后“新手”父母不在少数,由于平日自己咳嗽总用一瓶止咳药水应付,对咳嗽的治疗所知甚少,导致他们在面临孩子咳嗽时往往手足无措。
    江文辉主任表示,许多家长在一谈到孩子咳嗽时,第一反应就是把咳止住,但却不知强行服用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在体内,反而容易引起肺炎等更加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且如果痰液较为浓稠、难以排出,夜晚往往会加重咳嗽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睡眠。
    因此,针对孩子咳嗽较为常见的有痰咳嗽,应该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选择单一成分的化痰药,小一点的宝宝可以选择盐酸氨溴索糖浆,可以深入肺部,有效溶解、稀释、排出痰液,并且能够防止新的痰液产生。
    “成分越单一的药,其安全性越高。”江文辉表示,有一种感冒药里面有8种成分,虽然可以治疗的适应症多,但如果没有那么多症状,则完全没有必要服用这多么成分的药。
    误区三:忽视咳痰早期治疗
    “我宝宝刚开始咳嗽时咳痰并不太多,是否需要早一些接受化痰治疗呢?”不少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疑惑:孩子咳嗽,止咳的同时到底要不要化痰?
    对此,江文辉主任表示,有痰咳嗽早期虽然咳痰现象并不明显,但并不说明痰液就不存在,而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导致痰液滞留体内,从而加重咳嗽。因此,在孩子咳嗽早期,家长必须要重视,咳嗽超过三天,就应该带到医院治疗,切不可人为拖延病情或用一些所谓的民间偏方。
    而一旦确诊为有痰咳嗽,就应该尽快选择使用适用于儿童的化痰药物。除此之外,日常的护理也必不可少,如根据天气冷暖增添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等。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麻疹疫情快速上升
    今年以来,原本被控制在低水平发病状态的麻疹又重新抬头。来自广州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的发病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主要原因是部分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未及时前往接种门诊接种疫苗。专家提醒,目前处于麻疹疫情快速上升期,若出现发热和皮疹等症状应及早就医,适龄儿童应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麻疹疫情一路告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皮疹,可伴有结膜炎、流鼻涕、咳嗽等症状。麻疹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传播,其中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没有患过麻疹或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儿童和成人均容易感染麻疹。
    全国的麻疹疫情自1月起一路告急,至4月底,麻疹累计发病数达2.5万例,这是2012年全年麻疹发病数的4倍以上。而广东的情况也不乐观。据了解,麻疹曾一度肆虐南粤,随着全国消灭麻疹的提出,2009年至2011年广州麻疹几乎达到零发病的状况,2011年发病例数在40例左右。然而,这两年有逐渐抬头的趋势,到2014年达到了高峰,第一季度已经超过了200例。
    据介绍,在实行免疫规划之前,麻疹好发年龄主要是8月龄到18岁散居儿童、学龄儿童和在校学生。经过多年实行免疫规划后,大部分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大于8月龄到18岁以下)普遍接种过含麻疹类疫苗。据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介绍,麻疹此次之所以重新抬头,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未及时前往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疫苗预防最有效
    广东省麻疹发病高峰为4-7月,目前已处于疫情快速上升期,麻疹传染源增多,公众感染麻疹的风险增大。据疾控专家介绍,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短的在1周左右,最长的时间约21天。单纯麻疹很少致人死亡,但如果出现支气管肺炎、中耳炎、脑炎、肠炎等并发症,会导致死亡。
    “即便一些疾病已经在本土消失多年,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再出现,因为发病病例在其他国家还会出现。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商贸人员往来而存在较大风险。”上述专家提醒,接种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比如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和麻腮疫苗等,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其中,满8个月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第1针含麻疹类疫苗,满1.5岁-2岁可以加强接种1针疫苗。适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及时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没有免疫力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到医疗单位自费接种含麻疹类疫苗。
    据专家介绍,目前对发生麻疹暴发的接触人群进行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此外,控制麻疹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麻疹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
    专家还提醒,儿童和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成年人等易感者应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发热、出疹的病人接触,到医院应戴口罩进行个人防护。平时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睡眠,增强个人体质。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链接
    睡眠障碍困扰儿童成长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吃和睡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某种程度上,优质睡眠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吃。由于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其睡眠问题常常不会被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专家提醒,孩子的睡眠容易受到饮食状态、环境因素、精神因素或者疾病的影响,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睡眠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
    儿童多相式睡眠属正常
    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儿童睡眠的问题,常见的比如夜间哭闹、睡眠不连贯等,张斌指出,其实多数儿童的睡眠问题还不至于到疾病需要治疗的严重程度,作为家长也不应将成年人的睡眠状况套用到孩子身上。张斌借此谈到儿童多相式睡眠的表现。
    所谓多相性睡眠,就是指睡觉时不是一次睡很长时间,而是一会儿醒一会儿睡。人在新生儿时期,无论谁都是多相性睡眠。那时每天会不分昼夜地睡16个小时左右。长到3~4个月左右时,人就会渐渐地养成晚上睡觉、白天起床的作息习惯。但一直到5~6岁,仍保留着每天午睡3~4个小时的习惯。张斌说,通常6岁之后,孩子的睡眠就可以接近成年人,一觉睡到天明。当人步入老年,而且过了60岁以后,人又会再次回到白天也会一会儿睡、一会儿醒的多相性睡眠。张斌分析说,儿童的多相性睡眠属正常,和他们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全等因素有关。
    当然张斌还谈到,儿童的睡眠习惯、周围环境、缺钙等因素也可导致睡眠不佳,比如有的长辈将孩子从小抱在怀中哄睡后再放到床上,等到长大,再如此哄睡觉肯定影响正常睡眠,还有缺钙的孩子也睡觉爱哭闹,脾气差,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
    当孩子出现睡眠障碍,往往是以哭闹等表现出来,作为家长不知如何判断,为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介绍,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如下,通常症状较明显,家长注意细心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失眠:罗向阳解释,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缩短或多梦或醒转次数增多等。如果孩子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至少1个月;白天明显感到疲乏,易激怒,学习效能下降在要考虑儿童失眠症。
    罗向阳指出,儿童失眠常见的原因有: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和夜间进食(水)综合征。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又称儿童期限制性睡眠障碍。入睡前,患儿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或提出各种要求不愿睡觉,如通过频繁进出房间,要求讲故事,需要食物或水,或要求允许再看几分钟电视等借口来拖延上床睡觉。一旦入睡,睡眠的质量和时间正常,多导睡眠图表现正常。如果照看者严格限制他们活动,那么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到自然睡眠状态。
    睡行症:睡行症又称梦游症。常有家族史,也见于癫痫。是发生在整个睡眠前1/3阶段的NREM期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以睡眠中行走为特征。罗向阳表明,梦游症儿童多见,青春期后消失,成人占2.5%左右;入睡2~3小时(NREM期)开始,持续时间不等,可表现为刻板动作或复杂习惯行为,睡眠中起床行走,自语或答非所问,意识不清,难唤醒,强行唤醒常精神混乱,出现攻击行为,伤人或自伤,事后不能回忆。通常儿童在夜间半醒觉状态中,由于受到父母亲关注的影响,在再次入睡前出现睡醒状态,由于不断处于一种刺激状态中,行为得到不断强化。儿童睡行症患者,发作时间可伴有不恰当的行为,如在冰箱中排尿。睡眠行走时可引起摔跤等意外,身体损伤是由于企图“逃跑”或走进危险的环境而引起,如走到街上或跳出窗外。
    梦魇:梦魇又称恶梦发作。是指恐怖或焦虑为特征的梦境体验,伴有躁动。罗向阳说,梦魇常与人格特征、童年艰难境遇、人际关系不良、恐怖色彩事件、睡姿不当、饮酒或过度疲劳、REM抑制戒断等有关。临床多见于3~6岁儿童,3~5岁儿童占10.5%,50%成人偶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指在睡眠中由于上呼吸道周期性完全或部分阻塞,从而出现呼吸暂停。常伴二氧化碳潴留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罗向阳指出,由于夜间睡眠质量较差,白天出现精神不振、过度睡意等症状。既往认为OSAS在儿童期罕见,但近年研究显示,儿童中习惯性打鼾的患病率高达7%~9%,OSAS的患病率也达2%左右。儿童发病高峰年龄2~6岁,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常见的原因。
    罗向阳提醒,如果孩子有上述睡眠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身健康和体格发育,要及时就医,甄别病因及时解除,尽快使其恢复正常睡眠。
使用者将阳山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进行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及文章出处"阳山网"及原文链接。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阳山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