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人文历史 民俗风情 查看内容

阳山姓氏源流(二)

发布时间:2015-4-9 14:04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23687| 评论: 0 |原作者: 唐瑾 |来自: 阳山网

摘要 : 上月,小编为大家奉上了阳山姓氏源流(一),各网友反应热烈,纷纷表示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姓氏。 各位看官莫急,上月的的只是第一辑,现在小编赶紧为大家热辣奉上第二辑……张氏(清河堂、百忍堂)堂联:①清河世泽唐 ...

    上月,小编为大家奉上了阳山姓氏源流(一),各网友反应热烈,纷纷表示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姓氏。
    各位看官莫急,上月的的只是第一辑,现在小编赶紧为大家热辣奉上第二辑……

张氏(清河堂、百忍堂)堂联:①清河世泽 唐相家声②堂开百忍 鉴著千秋③两铭世德 百忍家声

    帝子青阳之后挥为弓正,因命为氏。一世祖良公,居开封陈留县。三世祖典公迁清河太守,遂居清河。十二世祖孟成公,迁顺天府范阳县。十五世祖韪公,南迁寓居江左, 二十五世祖君政公居广东省始兴,官于曲江,其孙九龄,为唐玄宗相。张氏望出清河(今 河北省清河县),故以清河为堂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张文亮由乳源县迁阳山秤架。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张荣球由长宁县白沙迁阳山新圩。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张腾芳由始兴县迁阳山凤埠保平。清嘉庆三年(1798),张志绍由翁源县迁阳山杜步会众岗,张汝清由梅县迁阳山杜步湟川。清道光十年(1830),张庭秀由惠州迁阳山凤埠凤山。清同治十一年(1872),张德 胜由始兴县迁阳山黎埠塘楼。

  张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以杜步、新圩、黎埠、阳城镇居多。全县张氏人口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2%。


朱氏(沛国堂)堂联:①云台著绩 秘阁流徽②鹅湖世德 鹿洞家声③考亭世德 徽国家声④紫阳门第 沛国家声

    周武王把颛顼帝后代陆终的第五子安封于邾(今山东邹县),其后裔遂以“朱”为氏。明中叶,朱氏由兴宁县迁阳山凤埠木山。清道光十六年(1836),朱三由英德县迁黎埠营墩。

  朱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黎埠、白莲、七拱等地。全县朱氏人口 3060人,占总人口0.63%。


胡氏(安定堂)堂联:①苏湖世德 安定家声②虞宾衍派 沩讷流源

  胡氏出自归姓。胡,周代侯国(今安徽阜阳),胡国国君的后代,以“胡”为氏。又:舜的后代有胡公满者,周时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公满后裔有以“胡”为氏。

  明中叶,胡承飞由湖南迁阳山水口湟池,已传23世。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胡月池由珠玑巷迁阳山杜步旱坑。清乾隆年间,胡立煌由新丰县迁阳山新圩龙脊。

  胡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水口、新圩、七拱、青莲、杜步等地。全县胡氏人口6304人,占总人口1.31%。


吴氏(延陵堂、玉德堂)堂联:延陵世德 渤海名裔

  吴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封吴,其后代以“吴”为氏。吴王寿梦的四儿子季扎,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南),子孙繁衍,因称“延陵堂”。

  清嘉庆十六年(1811),吴元福由兴宁县双下迁阳山凤埠保平。

  吴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黎埠、江英、七拱、阳城等地。全县吴氏人口4301人,占总人口0.89%。


黎氏(京兆堂)堂联:蓉城世 德京兆家声

  《姓纂》:“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唐德 宗时,传至黎干,官京兆郡,繁衍成望族。

  明末,黎南阳由英德县大塘基迁阳山黄坌,已传19世;黎文贤由英德县明迳迁阳山 水口;另有一支从南京珠玑巷迁怀集,再迁太平三和白竹山。清乾隆年间黎姓由英德县白湾迁阳山杜步。

    黎氏裔孙衍居于青莲、杜步、太平、黎埠、水口、阳城镇等地。全县黎氏人口8055 人,占总人口的1.67%。


杨氏(弘农堂)堂联:①家传清白 世济经纶②四知世德 三相家声

  杨氏***。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于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其后代以“杨”为氏;周成王的弟弟唐叔的后裔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其后代以“杨”为 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杨文德从四会县到阳山平蛮匪,立籍于通儒乡(今七拱)白花(今属太平镇),有七子,长子旻获居四会,二子旻富居清远城,三子敬府居阳山水口,四子陞府由白花诵迁沙陂潭洞水,五子旻弟失传,六子志顺居七拱佳礼,七子道金迁英德西牛坭陂。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杨贵联由惠州迁阳山凤埠大塘;十七年(1794),杨秀联由梅县斜坑迁阳山凤埠保平。清道光五年(1825),杨四公由广宁迁阳山 凤埠凤山;道光十五年(1835),杨章保由梅县迁凤山;道光十九年(1839),杨城基由四川迁凤山。

  杨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黎埠、凤埠、七拱、太平、县城等地,全县杨氏人口7764人, 占总人口1.61%。


梁氏(安定堂、树德堂)堂联:①东平世泽 安定家声②夏阳衍近 安定流徽

  周宣王时秦仲,征西有功,其少子封于梁,后裔以“梁”为姓。

  明万历年间,梁旺由英德县黄花迁阳山小江下坪,后分居高峰水尾。清初(1671),梁文标由大埔县迁阳山高峰山口。清乾隆年间,梁仕广由英德县明迳迁阳山东山。清嘉庆年间,梁达龙由英德九龙黑岩迁阳山水口,梁文德兄弟由南海盐步迁阳山水口,梁台华由南海坎下迁阳山杨梅理洞。

  梁姓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以小江、江英、青莲、石螺、七拱、太平、高峰、水口、白莲、阳城镇居多。全县梁氏人口2.83万人,占总人口的5.86%。


叶氏(南阳堂)堂联:①南阳世泽 东粵家声②乡贤世德 刺史家声

  叶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封地在叶(今河南省叶县南),称叶公。其子孙以“叶”作为姓氏。

    明洪武三年(1370),叶元青由福建珠矶巷带领10旗10姓来阳山征瑶,后“化兵为农”,定居新圩三所。清嘉庆九年(1804),叶文远由新丰县高田排移居阳山黎埠白虎圩,次年于莲塘谤造屋定居。

    叶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青莲、黎埠、太平、新圩、阳城等地。全县叶姓人口5874人,占总人口1.22%。


马氏(扶风堂)堂联:伏波世德 绛帐家声

  战国时,赵王子赵奢,因功受封马服(今河北邯鄣西北)君,子孙以“马”为氏。东汉马援、马融显于朝,世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遂以“扶风”为堂号。

  清嘉庆年间,马孟远由连县迁阳山大崀四众,已传8世;马世权由梅县迁新圩龙脊,已传7世。

  马氏裔孙衍居县内大崀、黎埠、青莲、新圩等地。全县马氏人口3098人,占总人口0.64%。


钱氏(彭城堂)堂联:十才名门 节度家声

  相传黄帝后裔颛顼帝的曾孙陆终生彭祖,尧封彭祖于彭城,为大彭氏国。彭祖的后裔孙孚,为周代钱府上士(掌钱财官吏),子孙以“钱”为氏。

  清中叶,钱汝钊由三水县迁阳山水口鱼水,已传9世。

  钱姓裔孙衍居于县内岭背、黄坌、水口、太平等地。全县钱姓人口4427人,占总人口0.9%。


林氏(西河堂、济南堂)堂联:①九龙世第 十德家声②九龙世德 双桂家声

    出自黄帝之后。商纣王叔比干因进谏遇害,其妻有孕在身,逃至长林,生男孩坚。周武王封坚为大夫,赐姓林氏,食采博陵。

  明代,林五由乳源石角塘迁阳山黄坌长控。清道光年间,林崇炳由惠州三多竹迁凤埠界滩,已传9世。清代,林普明由福建迁黄坌雷村。

  林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青莲、黎埠、太平、黄堂等地。全县林氏人口4199人,占总人口0.87%。


周氏(汝南堂)堂联:①岐阳启姓 濂水分源②濂溪世德 细柳家声

    周氏***。古公亶父迁周(今陕西歧山)建立周国。周武王建立周朝。秦灭周后,周王族以“周”为氏。又周平王的少子名烈,封于汝南(今河南),当地人称为周家,遂以“周”为氏。

  周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江英、青莲、阳城镇等地。全县周氏人口7684人,占总人口1.59%。


罗氏(豫章堂)堂联:①文武世第 榜首家声②循州世德 理学家声

  罗氏出自熊姓。颛顼的后代封于罗(今湖北宜城西),其后裔以“罗”为氏。又:唐代,西突厥首领(可汗)斛瑟罗进入中国,改用“罗”为氏。

  明代,罗年一由南雄珠玑巷迁入阳山黄坌坤江,已传20世。清初,罗姓由新丰县迁 阳山新圩桂花。清嘉庆十年(1805),罗达先由梅县迁阳山凤埠凤山。道光十二年 (1832),罗天喜、颖玉、瑞玉由梅县迁凤埠保平。

    罗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新圩、黎埠、黄坌、阳城等地。全县罗氏人口5081人,占总人口1.05% 。


邹氏(范阳堂)堂联:①桂陵政绩 宋相家声②惠龙源流远 连阳世泽长

  邹氏出自子姓。春秋时,宋缗王的后代正孝父被封于邹邑(今山东邹县),其后代以 邑名“邹”为氏。

  阳山邹氏,多从龙川县迁来,也有从乳源、琶江(今佛冈)、英德移来。龙川县孟敬 (又名义)公传生子文兴、文富、文贵、文华、文质、文彬、文彩、文显、文达、文所。其中文兴、文富、文质、文彬、文彩、文所的后裔于清朝迁居阳山。文兴裔居七拱、阳城,文富裔居凤埠,文质裔居七拱、太平、石螺,文彩裔居黎埠、凤埠、七拱、太平,文 所裔居小江、秤架、黄坌。至今约衍至10代,全县邹氏人口5568人,占总人口1.15%。


 

毛氏(西河堂、凤雅堂)堂联:近衍西河 诗传东鲁

  周文王封其第八个儿子叔郑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其后以国为氏。

  明洪武二年(1369),毛透文由南京珠玑巷迁广东南海县,传子仲举。随后透文回南 京贸易,仲举随母仍居南海,仲举传生四子。永乐二年(1403),仲举携眷由南海迁移阳山县城城东街,永乐十九年(1419)转迁太平镇牛鼻岩村。随后,仲举四子分居,长子以 富原居太平镇牛鼻岩村,次子以义、三子以信迁太平镇钱塘村,四子以清迁太平镇毛崑村。居钱塘村的以信传生曾孙默政,默政传生九子,除排行第五的尚锋仍居太平镇钱塘村外,多数外迁,长子尚纯迁犁头乡中心村,次子尚济迁水口镇湟池村,三子尚锦迁清远县王田村,四子尚铵迁广州市底水村,六子尚锯迁阳城镇畔水村,七子尚镇迁小江镇婆庙村,八子尚忠迁广西贺县龟墩村,九子尚祥迁阳城镇粗石坑河边寨村。

  毛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大部分乡镇,以太平、小江、犁头、阳城镇居多。全县毛氏人口1.35万人,占总人口的2.79%。


李氏(陇西堂)堂联:①龙门世德 柱史家声②西陆望族 北海名流

  源于少皞支裔,居奄(今山东曲阜),皋陶任理官,后代因官职为“理”氏。理真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活命,改“理”为“李”。

    李姓在阳山定居较早。唐汾阳将军李玉挂,阳山人。今县内李姓人多是宋代李火德裔孙。明洪武三年(1370),李应春(火德第10代裔孙),由广州高第街迁阳山通儒坊迳口, 再迁太平大城岗,李应春生九子。长子小一迁湖南,一子小一迁央德,二子小二迁七拱石金谤,四子小四迁湖南,五子小五仍居大城岗,六子小育居大城天升塘,七子小宋迁清远,八子小新迁七拱佳礼洞,九子小弟迁江英。明正统二年(1437),李友济由七拱迁高峰鹏塘,已传23世。明万历年间,李姓由福建迁阳山秤架下塘,已传18世。清乾隆五十年(1785),李广玉由梅县畲坑迁阳山黎埠。清乾隆年间,李玉海由四会县江谷迁阳山杨梅大牵,已传11世。清嘉庆年间,李连凤由兴宁迁黄坌生菜,已传10世。清同治九年 (1870),李明琨由清远桃源迁阳山杨梅根竹。

  李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以江英、小江、七拱、太平、青莲、高峰、杜步、黎埠、犁头、大良、秤架、阳城镇居多,全县李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7.7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