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人文历史 民俗风情 查看内容

阳山姓氏源流(一)

    2015-3-24 14:42

    阳山网

    查看: 44516| 评论: 0 |原作者: 唐瑾 |来自: 阳山网

发布时间:2015-3-24 14:42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44516| 评论: 0 |原作者: 唐瑾 |来自: 阳山网

摘要 : 清明假期将至,打算去扫墓祭祀先人的阳山人,你知道你的先祖发祥于何处,又是什么时候来到阳山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截止至1995年,阳山全县总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姓氏共33个。其中总人口超过1万人的有陈、黄 ...

    清明假期将至,打算去扫墓祭祀先人的阳山人,你知道你的先祖发祥于何处,又是什么时候来到阳山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截止至1995年,阳山全县总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姓氏共33个。其中总人口超过1万人的有陈、黄、李、梁、邓、冯、欧(含欧阳)、毛、张、刘、唐等11姓,以陈姓人口最多,达6.43万人。

黄氏(江夏堂、千顷堂)堂联:①颖川政绩 江夏家声②五经门弟 千顷家声 ③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源于颛顼帝,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后裔以“黄”为姓。  

    明洪武十六年(1383),瑶族黄能三、黄能四兄弟两分别从怀集黄茶山迁阳山秤架之南木、太平洞开基,已传18代。明正统二年(1437),黄念六由英德县古道迁阳山高峰寺山,已传23世。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黄南珍由龙川县迁阳山县七拱军洞落基,随后,其兄黄南瑛迁七拱军田洲,弟黄南琏迁七拱围仔墩,侄黄德霖迁太平沙陂,侄黄广霖迁七拱沥口岗。清乾隆年间,黄发如由英德县迁阳山水口蕉湾。清嘉庆三年(1798),黄兴业由怀集县迁阳城杨梅坑尾。

    黄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七拱、江英、水口、杜步、岭背、黎埠、青莲、高峰、太平、新圩、犁头、黄坌、秤架、阳城镇居多,全县黄氏人口4.24万人,占总人口8.78%。


唐氏(晋阳堂、晋昌堂)堂联:①勋隆西汉 号著东园②放勋世德 叔虞家声

    传说黄帝嫡裔陶唐氏原居冀方(今河北省唐县),帝尧迁晋阳(今山西太原),再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更号为豕韦氏,到周代复改为唐公,子孙遂以“唐”为氏。又:周成王封弟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史称唐叔,其后以“唐”为氏。

    明洪武三年(1370),扬州都督唐监(原籍四会县三丫塘),奉命率兵来阳山平“瑶乱”,平瑶后率兵横渡港九海峡,卒于海难。其五子留在阳山,长子唐朝辛(曾任扬州提督)在新圩隔坑塘边定居;次子唐朝保(曾任永州知府)在新圩岩口定居;三子唐朝斌 (曾任零陵知县)在杜步石溪石仔塘定居;四子唐朝广(曾任柳州点兵官)、五子唐朝聚 (曾任南宁县统兵官)在龙埠苦竹坑定居。历625年,已传28代。

    此外,也有清代从龙川 县迁居太平、七拱的。

    唐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以杜步、七拱、新圩、龙埠、阳城镇居多。全县唐氏人口1.01万人,占总人口的2.09%。


陈氏(颍川堂)堂联:①颍川世泽 太史家声②义门世德 岐国家声

    周武王伐纣灭商,把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后裔以“陈”为姓。

    宋代,陈志用由福建迁阳山新圩鸦山湖。明洪武初年,陈龙颜及子陈阳满由福建上杭县朱巩巷迁阳山杜步东江,陈猛颜迁七拱草陂。

    明万历三十年(1603),陈大官由三水县迁阳山水口黄草岗。清康熙年间,陈日兴由英德县大湾迁阳山水口河坪,已传16世。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陈祖兆由长宁县(新丰)迁阳山秤架。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陈开亮由长宁县迁阳山秤架,已传10世,清中叶,陈光裕由惠州三多塘迁阳山洞冠岩角。   

    陈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杨梅、白莲外,其他乡镇均超千人以上,全县陈氏人口6.43万人,占县总人口的13.27%。

谢氏(东山堂、宝树堂)堂联:①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②宝树家声远 东山世泽 长③东山世德 南国家声

    出自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河南唐河南部),子孙遂以“谢”为氏。

    宋代,谢亚八由福建迁阳山新圩鸦山湖,已传30世。清同治八年(1869),谢金由连南寨岗迁凤埠保平。光绪七年(1881),谢阳由广宁县迁大崑沙田。清代,谢绪由江西迁杜步石溪。

    谢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新圩、大崀、黎埠、杜步、阳城镇等地。全县谢氏人口3225人,占总人口0.67%。

蔡氏(济阳堂)堂联:经重石梁 理学家声

    周文王的儿子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称为蔡叔。周公旦改封蔡叔的儿子胡到蔡,称为蔡仲。其后以“蔡”为姓氏。

    明末,蔡显仁由三水县独树岗迁阳山县凤埠大村。

    蔡氏裔孙衍居县内,以青莲黎埠、岭背居多。全县蔡氏人口8385人,占总人口的1.74% 。


莫氏(钜鹿堂、瑞鳞堂)堂联:纲常绵世泽 礼让肇家风

    相传颛顼帝造鄚城,后去邑为莫,以地名为氏。又:楚国莫敖,其后代以“莫”为氏。莫氏始祖原寓于顺天府钜鹿郡,由闽人粤。

    明宣德十年(1435),莫秀发由南雄珠矶巷迁阳山七拱承佃人籍。明代,莫三由英德鹤仔山迁阳城镇拳头岭。清康熙四年(1665),莫廷辉由拳头岭迁新圩连陂。清中叶,莫五九由英德迁杜步湟川,已传12世。莫天时由顺德迁杜步山坪,已传8世。

    莫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七拱、新圩、阳城镇、杜步等地。全县莫氏人口3675人,占总人口0.76%。


刘氏(彭城堂)堂联:彭城世德 禄阁家声

    帝尧陶唐氏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氏。又原居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后裔以“刘”为氏。刘开七为人粤始祖。

    清初,刘世英由长宁县南桥堡迁阳山水口黄泥。清道光二年(1822),刘瑞福由兴宁县黄坑迁阳山凤埠保平。清道光十九年(1839),刘崇荣由梅县迁阳山凤埠凤山。

    刘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以江英、杜步、七拱、黎埠、阳城镇居多。全县刘氏人口1.06万人,占总人口的2.19%。


丘氏(河南堂)堂联:①源宗渭水 学绍琼山②鸿胪世德 枢密家声

    丘、邱同源。周成王封姜子牙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后裔以“丘”为氏; 陈国有宛丘(今河南淮阳),居此者,便姓丘;《左传》作者左丘明的后人,以“丘”为 氏。清雍正三年(1725),避孔子讳,清庭下令,“丘”加邑旁“阝”。

    清雍正十二年(1734),邱汝湘由新丰县迁阳山新圩石角塘。乾隆三十七年(1772),邱肖岩由新丰县长宁遥田山迁阳山石角塘湾龙围。乾隆年间,邱汝教由新丰迁新圩龙脊。嘉庆三年(1798),丘汝凤由新丰迁杜步旱坑。

    丘、邱氏裔孙衍居于县内:新圩、七拱、杜步、犁头、县城等地。全县丘、邱氏人口6975人,占总人口的1.45%。其中邱氏4092人。


成氏(上谷堂)堂联:南阳惠政东郡才郎

    周文王之子叔武封于成国(今山东宁阳东北),其后代以国成“成”为氏。又春秋时,

    楚王若敖子字成虎,后裔遂以“成”为姓氏。

    明洪武四年(1371),成昱(字克昌)由英德县九龙乌坭村迁阳山田畔水,已传24 世。

    成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太平、阳城、水口、黎埠、小江、七拱等地。全县成氏人口7783人,占总人口的1.61%。


王氏(三槐堂、太原堂)堂联:三槐世德 两晋家声

    凡天子后代多姓此。出自周朝的王氏:①周灵王之子居琅讶(今山东胶南),人称王家;②战国时,魏国被秦灭,子孙散居各地,世人称之为王家。③比干被商纣王杀,后世褒忠直之臣,其后裔遂为“王”姓。

    清嘉庆四年(1799),王国仁由连平忠信曲塘迁阳山凤埠保平。咸丰九(1859),王上芳由兴宁县迁凤埠大塘。清咸丰年间,王永富由广宁县苏木塘迁黄坌大坳。

    王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黎埠、新圩、黄坌、阳城等地。全县王氏人口3361人,占总人口0.70%。


冯氏(始平堂、凌云堂)堂联:①文武世第 道德家声 ②凌云世德 大树家声

    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春秋时是晋国大夫,被封于魏(今山西芮城东北)。 魏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支孙被封于冯城,就以“冯”为姓氏。又:春秋时,有郑国大夫冯简子,其后代遂姓冯。

    明洪武三年(1370),冯姓随叶元青由福建来阳山征伐瑶人,遂定居新圩三所。明洪武十年(1377),冯玄育由江苏南京迁入阳山县太平三和,裔迁白莲、杨梅、七拱、杜步、黄坌、大崀、黎埠等地。清康熙十年(1671),冯德庆由牛洞迁秤架洋坑。

    冯氏裔孙衍居于县内,以江英、太平、大崑、黄坌、黎埠、阳城镇居多。全县冯氏人口1.54万人,占总人口的3.18%。


欧、欧阳氏(庐陵堂、渤海堂、六一堂)堂联:庐陵世德 渤海家声

    源于夏小康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建立越国。其后人蹄被楚封于乌程(今浙江绍兴) 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后裔以亭名“欧阳”为氏。欧阳氏省言,去“阳”存“欧”。

    明洪武年间,欧阳宪(尚三)由江西吉安庐陵太平安院乡迁阳山通儒乡登桂山。后迁常岁乡青石街、水口岩角、岭背石麦坪及大册洞。

    欧、欧阳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以水口、小江、石螺、岭背、犁头、阳城镇居多。全县欧氏(欧阳氏)人口1.48万人,占总人口的3.08%,其中欧阳氏人口1207人。


邓氏(南阳堂)堂联:①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②南阳世德 东汉家声

    商王武丁封季父曼于南阳邓国,后裔以“邓”为姓。

    明中叶,邓万春由南雄县迁阳山七拱。明末,邓如正由福建迁阳山秤架东坑,已传17世。清雍正元年(1723)、嘉庆元年(1801 )、同治十一年(1872),邓方晒、邓士焕、邓仰惇、邓秀纶分别由乐昌县、丰顺县、兴宁县、梅县迁阳山新圩狗尾洞,黎埠沙冲、大塘、保平。嘉庆七年(1802),邓务敏兄弟由梅县石坑迁阳山黎埠、南村、燕岩。清咸丰年间,邓桂由乳源县迁阳山黄坌。

    邓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全县邓氏人口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3%。其中江英、水口、太平、凤埠、县城,邓氏居民各达1000人以上。


伍氏(安定堂、武陵堂)堂联:①武陵著绩 安定流徽②东吴著绩 南宋流徽

    伍氏出自羋姓。楚国有大夫名伍参,其子孙有的以“伍参”为氏,有的以“伍”为氏。

    阳山伍氏祖先伍亡,字毓胜,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高宗绍兴年间(约 1131)升光禄大夫,封岭南将军,从福建蒲田人籍广东台山文章里斗洞村。伍亡第8代孙元忠从台山迁广宁坑口狮村。伍元忠第4代孙少貌(字启器)从广宁迁阳山县太平镇沙陂大垌村。伍少貌第4代孙伍遇贤(字重斌)生五子,依次道熊(雄)、道盛、道义、道旵(音鉴)、道能。道熊居清远浸潭,道盛、道能居英德大湾石连岗,道能第四代孙移居阳山,分别居小江外垌、岭背禾顺岗、犁头挂榜山。道旵后裔除在阳山的太平沙陂大垌、围龙伍屋及杨梅何皮外,尚有居清远白湾及怀集桂坑、麻地等地。道旵在大垌传生一子德辉,后因为生活所迫,移清远白湾另娶,传生四子德明、德日;德月、德玄。德辉传生二子,长子万螺有裔分居怀集桂坑、麻地,次子万海裔居太平围龙伍屋。

    伍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小江、岭背、秤架、阳城镇、太平、杨梅、江英等地。全县伍氏人口7774人,占总人口1.61%。


何氏(庐江堂)堂名:①庐江世德 东海家声②中丞山峻 水部梅清

    源出韩国。据《姓纂》:“何氏***,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四散,江淮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元代延祐三年(1316),何十万由南海迁阳山水口新风。清代,何文贵由英德迁阳山大崀茶坑,另有一支由兴宁县黄陂迁阳山黄坌马下。道光十年(1830),何明光由乳源县 迁阳山黎埠大塘。

    何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青莲、江英、水口、七拱、黎埠、太平、杜步等地。全县何氏人口7359 人,占总人口1.52%。



钟氏(颍川堂)堂联:①金陵世德 越国流徽②高山流水 舞鹤飞鸿

    宋徽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

    清初,钟有星由福建迁阳山秤架大坳,已传10世。道光十年(1830),钟定阳由惠州迁凤埠沙冲,已传8世。道光十九年(1839),钟强由广州迁凤埠大塘。道光二十五年 (1845),钟贱来由乳源迁秤架东岭。

    钟氏裔孙衍居于县内青莲、七拱、秤架、黎埤、石螺等地。全县钟氏人日5150人,占总人口1.07%。


曾氏(忠恕堂、天水堂、三省堂)堂联:武城世德 鲁国家声

    夏代第五帝少康的小儿子名曲烈,封于鄯(今山西苍山西北),其后代以“鄫”为姓 氏,以后又去掉邑旁,改为“曾”氏。

    明万历年间,曾秀球由英德洽洸上莲塘迁阳山江英宫花,已传21世。清末,曾和贤由佛冈迁阳山水口,已传5世。

    曾氏裔孙衍居县内江英、黎埠、新圩、水口、阳城等地。全县曾氏人口7387人,占总人口的1.5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