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埠的由来
黎埠镇—西汉置县以来皆属之(因在阳山设阳山关),元朝前事多不可考。明代,属通儒乡。清乾隆廿一年(1756),境内设淇潭巡检司,属之。民国三年(1914)设区,十七年改乡。1955年后,历区、公社、区、镇时期。1993年分出龙埠、凤埠二镇,2004年陆续合回。今占地310多平方公里,有30个村、470个小组,6.8万人。107国道、114省道等公路纵横交错。2002年列为本县仅有三个省内首批中心镇之一。黎埠圩 黎埠的圩场,先有白虎圩、犁头嘴埠,后来白虎圩迁到犁头嘴埠,仍称白虎圩。犁头嘴埠,后省称为犁埠。民国初年,以犁埠为中心设立区一级政府,遂以犁埠而命其名,白虎圩随改犁埠圩(圩即码头)。为了避免与县内犁头圩相混淆,又将“犁”改为“黎”,是为黎埠的由来。黎埠圩是圩市,黎埠则是行政区域。乡中黎姓又说其姓最先到黎埠而得名,似乎多少也有点道理。更有白虎头吊棺的传说,白虎圩的创始年代,无法考证,至少清初已有。传说白虎圩每一圩都有人不见一只猪仔,四处寻找毫无结果,人们不得其解。有人说是白虎精做怪,每圩都要食一只猪仔。于是,民众便将圩场迁到犁头埠,丢猪仔的怪事也真的不再重演了。 楼主呀,,,您太有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