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战国侯邑汉置县韩愈贬地明铁都
阳山历史悠久,置县迄今已有2120年历史。在战国时期,阳山境内有“阳禺”国,为当时广东的3个小国之一。
若把阳山的古代建制沿革简要阐述,可概括成四句话:战国侯邑,秦关汉县,韩愈贬地,明代铁都。
【地理坐标】
阳山县(广东省清远市辖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属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东邻英德、乳源,西靠连南,南接怀集、广宁、清新,北与连州、湖南省宜章县接壤。现全县辖12个镇1个瑶族乡,总面积341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县城距广州170公里,至清远110公里。清连高速公路、107、323国道和省道206、114线贯穿全县。
阳山人文底蕴深厚,特别是韩愈文化研究、开发颇有建树。阳山系中国“四驱之城·越野之都”,是全国越野车迷的胜地;阳山自然风光优美,全国著名诗画家陈列到阳山写生时曾发出了“山似琼岛云似海,水如瑶玉江如带。人间常云桂林好,只缘未到阳山来”的赞叹。主要景区有贤令山、广东第一峰、神笔洞、鱼水景区、北山古寺、石螺温泉等。
【战国侯邑】广东3个小国之一
历史悠久的阳山县文物古迹甚多。境内七拱三山寨、新圩龙脊江尾湾石器、陶器的发现出土,说明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研究当地历史文化20多年的阳山县关工委副主任欧阳峻峰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史书记载,南岭以南广阔地区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没有君王。根据《吕氏春秋·恃君览》叙述:“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国君。”
欧阳峻峰透露,据现代中国著名古地理专家顾颉刚先生、谭其骧先生论证,《吕氏春秋》所说“阳禺”,就是如今的“阳山”地区,这是正史最早论及阳山的文字记载。《阳山志》亦载,战国时期境内有阳禺国,为广东3个小国之一,治所在县之东(即今青莲峡头一带)。
【秦关汉县】
建县至今2120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三郡:南海、桂林、象郡。欧阳峻峰说,为了加紧对岭南地区的管辖,秦朝设置了“阳山关”,这是古地名“阳山”的由来。
《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南粤以平”。欧阳峻峰介绍说,“湟水”即今连江上游,后人为了纪念伏波将军,将其驻军的地方称为“将军山”,阳山地区第一座名山由此而得名。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统一岭南,设置阳山县,“从此开始历代置县,至今年刚好建制2120年了。”
而正史地理志关于阳山县的记载,则从《前汉书·地理志》开始:“桂阳郡(高帝置,莽日南平,属荆州)县十一临武、耒阳、桂阳、阳山、曲江……”西汉、东汉以来,阳山县一直属于古荆州管辖,不属于南海郡管辖。
根据《隋书》、《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连州连山郡,本熙平郡,(唐)天宝更名”,“县三。桂阳、阳山、连山。”阳山县旧属管辖从隋代开始属熙平郡(今连州),以后历代延续,一直至清代。
【韩愈贬地】
风华渐开人文蔚起
阳山境内有一贤令山,系当地人为纪念韩愈改原名“牧民山”而得。“作为韩愈被贬之地,阳山受益匪浅。”欧阳峻峰说。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被贬为阳山县令,曾发出“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的喟叹。古时的阳山地偏民稀,接受外来文明缓慢。民国版《阳山县志》载:……惟文风不振,岁科两考应试,童子不过百人……
韩愈任职阳山县令仅一年多,但他忧国忧民,教民以诗书礼仪,易愚昧而文明,阳山由此风华渐开人文蔚起,始而闻名天下。从唐至清,阳山境内考取贡生323名,举人20名,进士6人。
【明代铁都】
产量占全国八成
阳山虽地处偏僻,但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工矿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以铁、石灰石、花岗岩闻名于广东。
宋开宝五年(972年),阳山同官开银铅场,牛鼻开铁务。到了明代,阳山铁业繁荣起来。“朝廷在阳山置冶铁所,设正副使各一名,于此可见重视。”欧阳峻峰说,至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阳山的铁冶是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也是广东唯一铁冶所,铁产量占全国的八成。
明代冶铁业的繁荣,是阳山古代先民较早掌握先进生产技能的一个佐证。据出土文物考证,阳山地域于新石器晚期开始应用石斧、石铲等工具,东汉时期开始生产砖瓦,宋代应用铁铸锅和冶炼银铜,明代推广应用造纸技术。到了清乾隆年间,当地群众开始饲养全国有名的“阳山鸡”,一年两熟水稻在当地得到普遍种植。
■历史回眸
韩愈在阳山
为民请命被贬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韩愈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几经反复,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
韩愈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贬阳山令,次年春抵贬所。那么韩愈是因何事被贬?《旧唐书·韩愈传》:“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官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的韩愈研究者认为,时宫市已积弊多年,谏官早已论之,连太子李诵也对宫市不满,《旧唐书》之说不可取。宋人蔡启认为“韩愈阳山之贬”乃为王叔文、韦执谊等排斥所致,但当时韩愈不是个显眼的政治人物,不至于成为王叔文集团的阻力,蔡启之说不能成立。
研究者认为,唐贞元十九年冬,韩愈为民请命,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极论贞元十九年夏秋间京畿“天旱人饥”,揭露京兆尹李实谎报灾情、执政者不恤民困,为执政者所恶,才是他贬官的原因。唐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宋人马永卿《懒真子·卷三》、洪迈《容斋笔记·韩文公佚事》论“韩愈阳山之贬”均持此说。
自贞元二十年(804)二月中旬来到阳山任所,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初遇赦离任北归,韩愈在阳山约一年,时间虽不长,但为民做了不少实事。
教民以诗书礼仪
当时阳山是蛮荒之地,韩愈《送区册序》因此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虽然如此,韩愈来到阳山后亲临政务,廉洁从政为民。当时朝廷中官佐遭贬到地方,多以清闲为趣,不理地方政务。而韩愈却像新提拔的官吏一样,亲自从事县政建设,探求治理阳山的方略。为了发展农业富民,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韩愈在阳山注重教化、宣传德礼、兴学办校、招生授徒,使阳山百姓知书达理,提高阳山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阳山由此风华渐开人文蔚起,始而闻名天下。
留下丰富文化遗产
短短一年时间,韩愈除了极力改变阳山落后、荒芜之面貌,还给阳山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韩愈被贬阳山写了大量诗歌,如《同冠峡》、《县斋读书》、《县斋有怀》、《答张十一》等,文有《送区册序》等;韩愈在阳山留下的墨迹,有“鸢飞鱼跃”石刻、《千岩表》石刻和《远览》诗石刻,这些石刻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韩愈在办公闲暇之时常和学生区册、区弘一起,在县东三门滩下吟诗作赋,垂钓江边,此为“韩公钓鱼台”之开端,又称“钓矶清风”。国家编定旅游名胜大词典中,韩公钓鱼台是阳山县入选国家编定大词典专有词条之一。另外,在阳山韩愈遗迹还有读书台、同冠峡、远览、游息洞、贤令山摩崖石刻(打字岩)等。
韩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大大地充实了阳山的文化底蕴,丰富了阳山的文化内涵,拓展了阳山的旅游资源,营造了阳山建设文化大县的氛围。2005年8月,当地举办了“2005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韩愈离任阳山1200周年纪念会”大型活动,把开发利用韩愈文化的品牌擦得更闪光发亮。
■记者感言
深挖韩愈文化
建设文化大县
■记者感言
深挖韩愈文化
建设文化大县
阳山因韩愈“天下穷处”之谓叹闻名,又得韩愈之“教民以诗书礼仪”而风华渐开人文蔚起,积淀了此后千百年来的人文历史底蕴。
名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旗帜,比如曲阜因孔子而闻名,绍兴因鲁迅而出名,中山因孙中山而名扬四方。提倡“名人文化”战略,就是抓住城市的闪光点,是城市文化身份当代建构的重要手段。
韩愈之于阳山,深挖其“名人文化”大有可为。阳山人民为纪念韩愈,1000多年来,形成了具有阳山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景韩文化景观,有景韩诗、崇韩文、祀韩联、韩愈谪阳令阳的故事和传说,更有贤令山、韩公祠、韩山书院、望韩门、景韩亭、韩愈路、韩愈纪念馆等,可谓软硬件充足。
如何更进一步挖掘、宣扬和利用韩愈文化?窃以为,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阳山县要结合自己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城市个性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服务,下大力气整合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文化影响,使之成为推介、宣传城市的平台,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运用行政、市场、政策等手段,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健身、文化消费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韩愈文化经济体系,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令人欣喜的是,阳山早早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活动有2005年“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初步成为了推动韩愈与岭南文化的研讨和拓展韩愈学术研究的一个平台,擦亮了韩愈文化的品牌;经济推动有贤令山(因韩愈而命名)风景区正向国家4A级景区目标迈进,其他一些配套设施也正在加紧建设……相信假以时日,一个崛起于清远中部地区的文化大县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