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上山公交 班次少点也行
公共汽车只去到笔架山脚下的田心村
村民下山大多靠骑摩托车。
学校成了养蜂场,花基种了蔬菜,墙壁上有“办好教育为人民”残迹。
去年9月,本报记者曾三进笔架山采访,推出了“笔架山乱象”系列报道,曝光了当地山路窄险、食肆林立、桉树遍山等乱象,当地部门迅速做了整改。近日,本报接到一位读者来信报料,称当地民众长期以来一直生活不便:山上离市区十几公里,治病没有诊院、出行没有公车、读书没有学校……为调查来信所反映的情况,记者再度驱车上山深入采访。
来信反映,诸多问题根源是“管理体制不顺”
年初,本报就曾收到署名为“一个多管闲事,退而不休的老人”写来的爆料信。来信称,1974年至1980年间,当地曾筹组医护人员建设了笔架卫生院,并协助各工区组建卫生所和卫生站。1976年底还筹组了清城至笔架山的公车通行。“在巩固笔架中心小学和七间工区小学的同时,再增办了坑尾工区‘石棘垯’、坑口工区‘根竹坪’两间乡村小学。”时过境迁。来信称,“时至今天,笔架现留守在家乡的农民要治病无诊所,大、小病必到清城求医。农民现时交通笔架无公车,农民出街入市购物一靠别人的顺风车,二在夏日炎炎太阳底下靠自己两条腿走20里路。农民的子弟读书,笔架无学校。”来信称,为了方便子女读书,大部分村民都在清城买房或租房。除此,也有不少贫困的底下阶层农民,在清城既没有住宅又没有钱租房,只好把孩子寄托到亲友家中或在学校寄宿,甚至只能选择辍学。
“今天笔架整治体制仍是个‘怪胎’。管笔架群众党政事务和林业生产的‘老爹’,是市林业局。管笔架农村生产、管农民民事工作的‘老爹’,是清新区人民政府。”来信称,因为管理体制不顺,笔架山的民生处境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公车一停20年,出行靠“腿”和“顺风车”
为调查读者来信真实情况,记者再度驱车上山深入采访。
上山的路依然坎坷曲折难行。车辆在兜兜转转中来到坑口村。村民王长和朱新带正坐在路边闲聊。
“我们这里离市区有十几二十公里。因为没有公车,如果自家没有车,平时出去只能搭别人的顺风车,要么就只能走路。”朱新带是坑口水盘坑村人,今年60来岁的光景。他算了一下说,从笔架山到市区,年纪大点的要走3个小时。“我五伯都80多岁了,要出去也是自己走路。”来自坑口杨桃窜村的王长今年已经76岁。他告诉记者,20多年前笔架山是有公车通行的。“当年曾经有两趟公车,一趟由私人承包,另一趟则是国营性质。”据他回忆,有一年因为发生了车祸,两趟公车就停了。这一停就是20多年。
医生中风后卫生站如虚设,村民得个感冒都得下山
在笔架山,不仅出行成难题。医疗和就学问题一样困扰着当地村民的生活。
朱新带说,坑口村委会以前有个卫生站,但医生去年中风了。现在感冒发烧都得下山去。“即使以前有卫生站,但也只是看一下感冒发烧。大的病要吊针,那是没有条件的。”记者从两人口中得知,目前,杨桃窜村和水盘坑村加起来,还有近四百人在山上居住。因为取消了学校,适龄子女只能到清新或清城区去读书。
记者随后来到笔架中心小学,只见这里已经人去楼空。过去的学校变成了养蜂场。操场上,空留两只悠然自得的黄毛狗。据看场的余老伯告诉记者,养蜂场是前年搬进来的。“因为学校一直空着,我儿子就租来养蜜蜂。”余老伯也是坑口村人,今年已经90岁。谈起交通、医疗和教育,一样无限感慨。“没有公车,出去确实很不方便。现在坑口和坑尾还保留着当年的车站呢,可惜没有公车罢了。”余老伯说,近年来,许多小孩都选择了出外读书。在山上读书的越来越少,最终造成学校办不下去,只能关门。
“每天保佑卖猪肉的车别爆胎,否则没肉吃”
记者看到,在王长和朱新带聊天的路边,停着一辆残旧的摩托车。这是陪伴了朱新带10多年的“坐骑”。谈到出行问题,他希望政府能恢复清城到笔架山的公车。“两三天来一趟也可以啊!有没有人搭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没有公共交通,村民买肉都是靠山下人送进来。“每天我们就保佑卖猪肉的车别爆胎。爆胎我们连猪肉都没得吃。”
王长告诉记者,村民没有太多的生活来源,一般靠种树砍柴过日子。像他自己,虽然已经70多岁,勉强打打杂工,每天挣四五十元的工钱,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近几年,笔架山发展旅游,我们却没有一点收益。”问及现在谁来管理笔架山的事务时,朱新带说:“一时说属于清城区,一时又说属于清新,一时又说林业局,越说越搞不清楚。”王长也表示,太多“老逗”了,最后就是没有人管。谈到对政府的希望,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少打点麻将,多来看看我们贫民百姓的生活。”至于出行、卫生站和学校的事情,村民也没少向上面反映,但都没有批复。“其实,只要林场不出面,我们跪着也解决不了问题。” 小白一个 顶一下
不错 支持一个了
LZ帖子不给力,勉强给回复下吧
:lol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呵呵,低调,低调!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不错 支持下
上山的路依然坎坷曲折难行。车辆在兜兜转转中来到坑口村。
页:
[1]